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此,“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如何挖掘好、结合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精准挖掘、科学结合、巧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拓展思路,努力创新,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新高度。
提升思政课文化底蕴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阐释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是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创新思政课程的方法,以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例如基于高职思政课建设标准及人才培养要求,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大核心素养: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制定融入总方案,细化融入内容。
通过创设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对人的熏陶和规制作用;组织学生学习研讨,通过报告会、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理念、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促进大学生切实增强对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认同。
实施三课堂联动 激发思政育人活力
第一课堂为专题式理论教学主课堂,打牢育人基础;第二课堂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校内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两个实践基地和一个文化主题广场,校外分类开辟教育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第二课堂中,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在善恶美丑等方面应有的判断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第三课堂为微课堂,依托互联网,以线上齐鲁文化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为辅。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拓展,通过编撰《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养成记录簿》,将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有机在第二课堂得以转化和检验,第三课堂贯穿始终,三者共同提升思政课的学习效果。
形成教学资源库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发挥学校地域优势,根据地方的传统特色,如海洋文化、盐文化等,编写贴近高职生职业生活和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同时,开设与思政课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将其制作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借助线上平台进行传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铸魂育人基石
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从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目标出发,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武装政治头脑,运用创新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来不断钻研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解答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学校搭建“双循环”师资建设平台,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开展各类教师培训,同时引进具备扎实思政理论基础和丰富文化知识储备的高层次人才思政课专职教师或相关行政人员,做好校内大循环;通过聘请知名传统文化学者或专家来校开展讲学,对外到兄弟高校或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交流,做好教师内外双循环。
形成“教材+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以思政课堂为主媒介,通过思政课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用身边的文化名人、故事和遗址呈现在学生视野中,增加地域文化传承动力;以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编撰通俗易懂的《齐鲁文化读本》;探究与开发与学校专业特色“航海与港航”相结合的海洋文化,组织学生进行航海文化旗语、清明节祭海活动,开设航海文化课程;建设首家全省海上文明实践基地,将齐鲁文化有效传播,从而创新了地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养分,不仅能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更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习思辨的能力。
(文章来源 潍坊日报)